【开栏语】
中国是海洋大国。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以及分布在广阔海域上的1963个岛屿。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
沿着领袖嘱托的蔚蓝坐标,满载勇立潮头的信心荣光,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开辟出一条又一条向海图强、依海而兴的“航线”,共同鼓起落实海洋强省战略的“风帆”,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增添“蓝色动力”。
为了深入展现新时代“海上新广东”故事,更好地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承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联合100多名中央和省市重点网络媒体记者以及相关海洋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知名网络达人、自媒体创作者等,分东、西、中三条线路探访调研广东14个沿海城市。南方日报、南方网、南方+、粤学习客户端即日起推出“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系列报道之“向海图强·广东观察”,敬请垂注。
珠海,一座南海之滨的特区城市,以“青春之城、活力之都”闻名遐迩。广袤的海洋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旖旎的滨海风光,同时也孕育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691公里绵长海岸线,将海域开发、海洋产业、海洋科学连接成片;262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其间;“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的城市风貌,成为珠海靓丽的城市名片。
如今,面对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机遇,这一座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愈发展现出生命力和活力。
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珠海地区生产总值为2756.31亿元,同比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4.7%。其中,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82亿元,同比增长5.2%,较上半年提升2.1个百分点,呈积极向好态势。
从养殖到旅游
探索海洋牧场多元发展
金秋十月,正是丰收时节。在距离内陆海岸线32公里的珠海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内,一幅鱼肥水美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
就在不久前,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简称“大麟洋公司”)养殖的600万尾金鲳鱼喜获丰收,正陆续销往港澳地区。该公司技术负责人吴俊告诉记者:“由于金鲳鱼品质较往年更好,今年市场收购价每斤约17元,预计总产值将达6000万元左右。”
以大麟洋公司的生动实践为例,海洋牧场日益成熟的“耕海牧渔”生产方式,赋予渔业更科学的养殖方式和更广袤的发展空间。虽然从近海转移到远海,养殖成本有所增加,但养殖公司同样发现,海洋牧场养出的鱼不但品质优且价格更高。
建设海洋牧场,必须装备先行。从珠海桂山岛坐上快艇出发,20分钟左右,就能见到一座白色的“海上堡垒”矗立在蔚蓝的海面上。这就是我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目前已无故障运行4年,正在迎接新一轮升级改造。
长66米、宽28米、高16米的“澎湖号”,工作吃水12米,浑身都是“黑科技”——它采用半潜式结构,可实现快速上浮、下潜和转移;采用鹰式波浪能发电主体平台技术,集波浪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于一体,可以在茫茫大海实现“用电自由”;搭载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监测和活鱼传输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能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海上放牧”。
近年来,珠海已经建成3座深海智能养殖平台,包括“澎湖号”,全国第一艘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智能化养殖平台“德海一号”,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湾区横洲号”;拥有60-90米周长重力式深水网箱190个,达26.2万立方米水体。“装备”方面足够的先行优势,进一步推动海洋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除了养鱼,海洋牧场还能擦出文化旅游的火花。2020年,以“澎湖号海钓”为主题的旅游休闲路线已经成为广东省11条精品休闲渔业线路之一。在这里,游客既可以漫步听涛,也可以卧享海风拂面;既可享受垂钓乐趣,也可品尝海鱼美食。截至目前,“澎湖号”已累计接待海岛观光、休闲垂钓、科普研学的游客超3万人次。
项目运营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休闲渔业型的海洋牧场,规划渔旅融合发展,不仅能提升渔业附加值,还能够借助生态旅游打造具有特色的海岛科技休闲农业全新产业链。
“一条鱼”游出致富路
逐步构建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条
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更大潜力在海洋。建设海洋牧场因而也成为实现县域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2022年,珠海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957.3亿元,主要产业有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海洋能源、海岛旅游等方面。因此,海洋牧场的开拓,不仅着眼于渔业生产,更需要与种业、装备技术、深远海养殖、精深加工及休闲渔业等多产业配套,让“一条鱼”游出百亿产业。
近年来,珠海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着力建设深海养殖区、渔港经济区、渔光互补区、国家级海洋牧场“三区一场”,建强“蓝色粮仓”。
《珠海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案》提出,到2025年,海洋牧场一产产值规模要达到20亿元。而在“牧场”的后面,是精深加工、流通销售、渔业品牌、渔旅融合、智慧渔业等一系列全流程的产业链条,是不断拓展的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为进一步推动海洋保护性开发,珠海一方面积极提升海洋利用效率,在近海做“减法”,适度控制养殖规模,在远洋做“加法”,重点发展远洋捕捞;另一方面,在综合开发利用上,推动水上、水面、水体、海床立体开发,形成港产城融合、渔工贸游一体化格局。
当前,珠海正把握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机遇,与重点企业对接储备现代海洋渔业项目20个、总投资203亿元,开展深海网箱养殖鱼种鱼苗选育等关键技术攻关,落地海工装备、海洋能源项目,构建海上3万尾种鱼规模以上的种质资源库,全力培育现代海洋牧场产业集群。
格金贝尔(珠海)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颜阔秋表示,目前该公司已初步完成了以金鮸鱼为代表的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应用与研发,将透过成熟的育种技术优势,为深远海供给适养品种、优质苗种。
据珠海市农业农村局介绍,珠海还将于今年新动工建设1艘养殖工船、5座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比如珠海九洲控股集团就在三角岛海域,首期投资2.5亿元建设一座集生态养殖、休闲渔趣、海上乐园、海洋科普、海底公园等于一体的沉浸式海洋浮岛旅游项目,打造渔旅融合示范。
海的文章,大有可为。今年年末,珠海要实现财政投入、国资投入、海岛旅游人次、海洋金融、涉海科研人员数量、现代海洋产业项目“6个大幅增长”。未来三年内,聚焦海洋渔业总产值、海洋旅游综合收入、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海洋装备工业产值、百亿级海洋产业集群数量、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实现各项经济指标再提升。
激活海洋要素
赋能蓝色经济发展
浩瀚蓝海,碧波万顷。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切入点,珠海已研墨着笔,奋力写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
今年初,在珠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格力、华发、九洲、免税、农控等市属国企深化与民营企业合作,搭建起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未来,一批涵盖海洋旅游、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重点项目即将屹立海上。
与此同时,《珠海市海岛旅游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和《2023年珠海市海岛旅游发展工作要点》相继印发出台。在盘活旅游资源、完善海洋交通、丰富消费场景、开发旅游产品的基础上,珠海将积极探索推动深海养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全链条监管机制,完善硬件设施和从业手续审批,促进渔旅融合旅游市场安全、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性和服务性活动形成的“蓝色”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型生产力,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在珠海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上,鹤洲一体化区域正以“海”为基石,以“桥”为纽带,以“港”为节点,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打通“鲜活产品大桥通道”,带动珠海水产品交易、冷链加工、跨境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打造珠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今年8月,洪湾中心渔港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揭牌开业,该中心不仅能够满足海产品的暂存、零售、批发和餐饮体验功能,还将借助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赋能,加强海产品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动线上交易,拓展流通销售渠道,让珠海越来越多海洋牧场优质产品通过这里“游”上湾区居民餐桌。
此外,依托洪湾中心渔港,珠海不断加强海陆联动,扶持壮大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深海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动远洋渔业基地建设。
目前,东港兴远洋渔业基地项目主体大楼已封顶,计划年底建成投产。该项目将打造集远洋捕捞、海产精加工、冷藏仓储、冷链配送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把高端远洋水产品及农副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丰富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菜篮子”。
珠海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结合珠海渔港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将适当开发建设休闲旅游度假、海洋文化展示、海洋科技研发等项目,建成国内上规模、高规格以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海洋经济主题产业园区,并联合珠海西区的水产养殖业一起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联通粤西、辐射港澳、面向世界的中心枢纽渔港。
向海“做文章”,珠海已启程!珠海正以积极的姿态进取,加快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纵深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不仅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东拓展海上发展新空间、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