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至23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人民网联合主办的“未来已来·高质量发展看广东”网络主题活动开启“深圳时间”,为期1天半的采访行程中,由中央、省、市重点新闻网站、新媒体平台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深入感受深圳的开放基因和科创特质,记录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故事。
第一站
深圳前海展示厅
22日早晨,采访团一行首站来到了深圳前海展示厅,在展示厅,采访团聆听现场讲解员介绍,了解前海的发展历程。
2022年,前海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850亿元,增长5.0%左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0.8亿元,增长14.2%;实际使用外资58.64亿美元,占深圳全市53.5%、广东全省21%;前海综保区进出口总额2352亿元,增长48.8%,单位面积产值全国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前海正在奋力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第二站
前海跨境电商集聚区
前海是全市跨境电商出口货物重要通道,全市正常运作的5个跨境电商监管场站有4个在前海合作区的范围内。第二站采访团来到前海跨境电商集聚区。
“前海发挥了中国保税区的业务特色,在几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创新,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前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处副处长张超介绍,一是着力打造电子元器件集散中心。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的政策红利,不断提升通关便利性,推出了MCC前海全球中心仓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吸引了一大批国际上优秀的电子元器件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集聚形成丰富生态。二是在深圳海关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保税+”业务的改革创新,实现了保税研发业务在深圳市的破冰发展,吸引了世界500强下属的科技公司在前海设立了首个保税研发中心,在去年正式运作;同时在保税维修业务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三是一系列跨境电商运营在前海发展起来,去年制定的前海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若干措施吸引了一大批电商企业在前海纷纷入驻。“去年前海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了2,000亿大关,达到了2,352亿。”
第三站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随后采访团来到了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这里是深圳科教资源最丰富、高端人才最密集、科技创新能力最强、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核心载体、部省市共建的重大创新平台。
截至2022年12月,区域内已汇聚深圳半数以上高校,拥有市级以上各类创新载体55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52家,R&D达到6.5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53.85件,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条和各类创新载体良性互动的融合创新体系。
“这次来确实感受到了深圳作为高质量发展高地的一些举措和成就。”中国经济网记者秦佳鸣表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里引进了很多高校资源,对于人才留用和培养也有很好的政策,除此之外还聚集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产生了一定的集聚效应。“对于我们记者来说,这次见闻确实达到了我内心对于深圳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期待。”
第四站
大疆新总部
大疆新总部大楼“天空之城”就位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内。项目历时6年建造,由当今全球最具创新的英国福斯特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Foster+Partners)与大疆(DJI)共同创作完成。作为全球首例高度超过200米的非对称悬挂钢结构超高层建筑,总部集办公、研发、测试及城市公共设施于一体,由东、西两栋超高层塔楼组成,东塔共44层、西塔共40层,两栋塔楼在24层有连桥相连。
大疆在全球开创了民用无人机产业,并将无人机技术大规模普及到了公共安全、测绘、能源、农业、环保、海事等不同行业,致力于为多行业领域提供强大、智能、安全的无人机解决方案。
第五站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采访团俯瞰园区全景,了解园区发展状况。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高端科创资源快速形成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已经落地高端科研和产业化项目150多个,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院士专家和高端科研人才,形成了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世界500强研发中心、香港高校科研项目、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项目、深港独角兽企业、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等科创产业集群,科技创新迸发出勃勃生机。
“香港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深圳聚集了大量的应用人才,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也非常明显,科创项目和人才享受着两地政策支持的叠加便利。”香港青年何耀威“过河”来深创业多年,他在2015年成立了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舒糖科技”),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港澳背景创新企业,主要聚焦研发无创血糖监测可穿戴设备。
2月14日,舒糖科技收到来自香港的首笔知识产权融资,本次融资额度200万元,可依需分批使用。这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深港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完成深港两地资金募集并正式落地,意味着河套合作区依托香港链接国际金融资源,找到帮初创型科技企业化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全新解题思路,探索出资金跨境便利流动的“河套模式”。
第六站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采访团第六站来到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2月,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业务横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比亚迪致力于用技术创新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截至2021年4月,比亚迪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约3.2万项、授权专利约2.1万项。
在比亚迪展厅,采访团了解了公司的技术成果。
参观完比亚迪展厅,第一天的采访行程就结束了,采访团的记者们也对深圳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南方都市报记者李芷琪说:“深圳在很多人心中是一个很快的城市,今天(22日)我确实也感受到了深圳的快,它不只是人在路上走得快,深圳的产业发展、融合创新的布局也非常快。”
第七站
华为深圳坂田基地
23日上午,采访团一行首站来到了华为坂田基地进行实地探访。
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体验中心,采访团聆听现场讲解员介绍,了解华为智能汽车驾驶计算平台及相关数据解决方案。
智慧出行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也是华为全场景智慧生活的重要一环。据介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车云、智能网联、智能座舱、智能电动及智能驾驶等五个领域,满足不同车企的个性化需求。
近年来,华为始终发挥自身ICT技术优势,做汽车产品智能化与出行生态智慧化的赋能者,助力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助推全场景智慧出行时代到来。
在数字化转型展厅,华为在交通、油气、矿山等方面均展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及案例。
据介绍,华为于2022年3月,成立了政务一网通军团。立足打造城市数字化底座,使能跨领域融合业务体验,发力“城市智能体”的“五个一”跨领域融合业务场景,即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办公“一网通协”,产业发展“一网通服”,城市运行“一屏统览”。
此外,华为在城市智能体解决方案方面,也遵从“城市智能体”四层参考架构:智能感知、智能联接、智能中枢、智慧应用。
“采访团走访了几家深圳企业,我能深深地感觉到深圳经济所迸发出的无限活力和创造力。”中国日报网记者宋婧祎表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深圳作为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展现出应有的责任担当,支持了很多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也充分地承担了社会责任,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我觉得深圳发挥了敢为人先的精神,为中国其他城市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例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