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力期。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数字乡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使社会各界更好理解《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中央网信办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行动计划》各项重点任务进行研究解读,共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迈向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振兴乡村网络文化是高质量建设乡村文化的应有之义,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村精神风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弥合城乡在文化资源领域的“数字鸿沟”。201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并从“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和“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两个方面作出部署。近日,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再次将“乡村网络文化振兴行动”列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行动方向之一,为“十四五”期间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是推动乡村网络文化振兴的基本要求,能够有效解决供给不足、监管缺失等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网络空间内容生产、复制、发布、运营的规范治理,加快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国家网信办等有关部门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系列法规,营造积极健康、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当前,网络文化内容的主要目标受众是城镇用户,农村居民获取优质网络文化内容尚未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违法和不良信息仍层出不穷。例如,各类低级趣味、“标题党”、“怪力乱神”等不良信息充斥着农村居民的网络空间,各类谣言通过微信群组、“朋友圈”在乡村间传播,以培训名义搞传销、以高利诱惑搞“投资”、以虚假疗效卖保健品等不法侵害时有所闻,甚至在有些地方邪教信息借助互联网侵蚀农村居民的精神空间,严重影响了乡村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筑牢乡村网络文化阵地”,提升网络优质内容供给,加强对农村地区网络文化内容监管。一是增加优质内容供给,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功能,支持“三农”题材网络文化优质内容创作,鼓励各地依托当地乡村特色、风土人情、文化习惯打造符合农村居民文化习惯的优质内容。二是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和国家宗教政策宣传普及工作,依法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及其有组织的渗透活动。加强网络巡查监督,遏制封建迷信、攀比低俗等消极文化的网络传播,预防农村少年儿童沉迷网络。三是积极开展网络普法教育,借助微信群组、H5等形象生动、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农村居民对网络立法的了解掌握,推动依法上网成为农村居民的基本共识。四是鼓励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和供给,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进行跨媒介、立体化传播,并为农村民众参与数字文化生产提供必要的培训、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
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乡村网络文化振兴的基本抓手,能够有效解决资源存续、数字化缺失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互联网促进了城乡文化资源的交流互鉴,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陷入生存困境,部分面临存续危机。例如,乡村文物资源管理混乱,传统村落和乡村传统特色民居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乡村原有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渐趋式微,失去原有文化功能,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和被遗忘的尴尬局面。当前,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和渗透进展缓慢,数据化存储和优化管理等作用未充分显现。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农村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及乡村文化数字化展示。一是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制定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数字化实施方案,有效保护当地乡村文化资源,展示乡土文化的真正魅力。二是加大乡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化开发力度,重点保护利用好古镇古街、祠堂民宅、廊桥亭台、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乡村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延续乡村文化脉络。三是加大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网络充分展示当地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互联网+文旅”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文化服务保障,是推动乡村网络文化振兴的基本支撑,能够加快解决服务弱化、设施效能低下等问题
文化基础设施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近年来,我国出台政策加大乡村基本文化设施的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绩突出。但实施效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效能较低,多地农家书屋形同虚设、成为摆设。此外,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乏统一标准的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如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旅游网上展馆、乡村文化网上展馆、数字博物馆等。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文化设施和内容数字化改造工程”,重点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服务水平。一是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乡村网络设施水平的提升优化,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综合网络的建设及覆盖。二是用好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推动乡村公共数字文化站建设,支持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三是培养乡村网络文化服务人员,提高当地文化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把一些热爱乡村文化事业、具有专业特长、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吸纳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打造一批专门服务于农村居民的文化管理队伍。
总体来看,《行动计划》针对当前乡村文化特别是乡村网络文化面临的问题、困境和不足,提出了切实有效、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和建设工程,对“十四五”期间振兴我国乡村网络文化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应聚焦“振兴乡村网络文化”这个重点任务,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