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1120.02亿元,增长7.6%;工业用电量71.96亿度,增长50.1%;全社会用电量112.99亿度,增长33.8%;地方税收收入19.31亿元,增长125.5%……近期,揭阳上半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出炉,多个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工业经济支撑有力、发展环境持续向好、财税金融运行稳健、“百千万工程”推进有力等亮眼成绩。
揭阳为何能在经济发展上实现“加速跑”?
8月15日,揭阳市委网信办组织开展“聚‘揭’百千万工程 助力高质量发展”主题采风活动,邀请中央、省、揭阳市主流媒体,当地自媒体代表、网络大V等组成采风团,共同前往相关县域、企业进行采风,记录揭阳先进制造业发展脉搏,形成推动“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合力。
以媒为介
合力奏响高质量发展“协调曲”
今年来,揭阳市以“开局就开干、起步就冲刺、提速拼经济”的干劲,抢抓发展机遇,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强做优海洋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伐,乘势而上掀起新一轮比学赶超、赛龙夺锦的发展热潮,力促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
揭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波在“聚‘揭’百千万工程 助力高质量发展”主题采风活动座谈会上表示,揭阳将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把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海洋强省建设工作部署以及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顺利投产形成的“三大机遇”,善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突破发展瓶颈,巩固良好发展态势,进一步坚定“走在前列”的信心和决心,拉高标尺、加大力度,努力把“百千万工程”的战车推上快车道,持之以恒地强县促镇带村。希望采风团媒体代表走进一线,挖掘揭阳经济加速跑的密码,让社会各界直观地感受、深入地了解揭阳高质量发展成果,汇聚起各方力量,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曲”,续写更多揭阳高质量发展故事的美好愿景。
集聚发展临港产业
打造海上风电万亿级产业链
走进揭阳惠来县临港产业园,一座有40多层楼高的巨大龙门吊立即吸引了采风团成员的目光。去年,广东蓝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龙门吊吊装完工,该龙门吊高127米、跨度89米、起吊重量2000吨级,创下当时亚洲最高、吊重最大的龙门吊新纪录,成为临港产业园的“地标”,也为揭阳海上风电和临港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硬核力量”。
惠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连接点,依托1380万千瓦海上优质风能、2000亿元庞大风电市场和专业的海上风电母港,惠来正打造临港产业园千亿级产业平台和海上风电万亿级产业链。目前,临港产业园已入驻企业24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家(国家电投、GE、国家管网),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亨通集团、远景集团、明阳)。今年上半年,惠来县临港产业园固定资产投资额11.3527亿元,规上工业企业5家(LNG、前詹风电、GE、慈航风电、蓝水),规上工业产值超17亿元,海上风电集开发、科研、总装、制造、运维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正蓬勃发展。
广东蓝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14亿元,主要建设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厂、海上风力发电基础装备制造与装配综合车间及相关配套设施,包含海上风电导管架、钢管桩、升压站、换流站、浮式基础、海洋牧场等海工、海风装备研发和制造。项目于2022年4月开工,当年9月投产,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惠来速度”,全部达产预计年产钢结构产品20万吨,年产值20亿-30亿元,年利税超8000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800个。
碧海之上,一排排风机迎风旋转,为揭阳工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清洁动力。在国家电投集团揭阳前詹风电有限公司的总控室,采风团通过大屏幕监控实时观看了海上风电运行情况。国家电投集团揭阳前詹风电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揭阳海上风电项目、前詹通用码头的开发、建设、运营,风电工程技术及风电相关技术开发等工作,目前,国家电投神泉一31.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神泉二50.2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都已于去年并网发电,神泉一(二期)9.1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也于今年4月并网发电。
当前,惠来创建全国百强县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坚持制造业当家是惠来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除了风电装备产业,惠来还通过承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平台等先进制造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上风电上下游产业,规划打造现代工业制造板块;依托神泉国家级示范性渔港、农业十个万亩工程和中储粮50万吨大型粮食仓储基地,利用国家管网粤东LNG的冷能,打造LNG及冷链物流加工板块,引导农渔产品加工坊转型升级,发展粮食粗加工和精加工产业链,打造集仓储、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农渔产品冷链物流加工基地。
传统工业升级转型
加快实现产业现代化智能化
塑胶和钢铁是揭阳的主要传统产业,在揭阳经济版图中有重要位置。近年来,揭阳传统产业龙头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迎着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智能化升级步伐,重塑生产制造方式,加快产品与服务创新,重构销售渠道与宣传推广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向更环保、更智能、更低能耗、更高效益转变,助力揭阳产业现代化。
传统注塑工厂有着工人数量多、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内容简单重复、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管理落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海兴集团在数字化转型升级道路上不断探索,投资2亿元建设海兴智能全流程5G数智工厂,引进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从原材料的中央供料、中央水电气控制到六轴机器人的应用,让自动化贯穿整个生产流程。从生产计划制定、产品品质监测到生产设备运行,全部实现数据可视化,实现数字化管理。
在海兴集团的智能数字化工厂里,记者看到,工业机器人成了“工人”,而原来的工人则成了车间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海兴建设智能数字化工厂后,人力成本降低50%,制造成本下降30%,品质稳定性提高20%,生产效率提高了30%-40%,单个车间里的32条自动化生产线能够24小时不停机生产,原来的注塑普工也升级为掌握科学成型工艺、能操控各种自动设备和数字化系统的技术工程人员。”海兴集团车间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先进制造业不仅体现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也体现在高品质的产品。海兴集团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模式的同时,也将传统产品升级为智能家居产品。海兴集团倾力打造科研中心,成立100人专业研发设计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研发家居日用产品和创新型智能家居,至今已获得专利500多项,参与并主导制订《塑料保鲜盒》《注塑塑料椅》《塑料菜板》《日用塑料水壶》四项国家级行业标准,年设计研发新品超过100款,引领行业市场新趋势,引导家居用品潮流走向。
广东国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鑫”)是揭阳传统产业升级的另一个代表。国鑫拥有炼铁、炼钢、轧钢及配套四个万吨级泊位码头等先进生产装备设施,年产200万吨钢铁。近年来,国鑫坚决响应国家对钢铁行业改革和转型升级的号召,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和工艺结构优化,一方面,继续做好热轧光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焊条钢等的产品结构深度优化和质量改善;另一方面,加大设备和技术改造投资,如引进西马克轧制技术,开发和扩大冷镦钢、轴承钢、合金钢等高难度品种钢材的生产。通过产业升级,国鑫不仅成为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也成为粤东地区生产设备最先进的民营钢铁企业。如今,国鑫正谋划升级码头,打造区域钢铁集散中心,推进区域钢铁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高新技术研发
建设沿海经济带科创高地
在揭阳市宏光镀膜玻璃有限公司(简称“宏光”),记者见到了公司最新研发的“可透光发电玻璃”。可透光发电玻璃尤其适用于农业温室,不仅可以根据天气和农作物需求调整玻璃的透光率,还能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节约能源。
揭阳市宏光镀膜玻璃有限公司是广东省第一家生产镀膜玻璃的民营企业,自2014年起持续获认证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被授予“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称号。“研发”可谓是宏光的“立司之本”,宏光坚持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先后与东华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所等院校机构建立研发合作关系,每年以超过销售额6%的科研经费投入新产品研发,每年均有2-3个新产品投入市场,近三年来累计有4个产品获发明专利授权,3个新产品获广东省高新产品认定。
目前,宏光已经取得了5件发明专利和15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其中,电致变色玻璃核心技术相关专利的成功申请,使宏光成为国内首家具备电致变色玻璃自主研发实力的玻璃深加工企业。
在揭阳高新区,采风团参观了初具规模的万洋科技众创城(首期)。作为揭阳高新区最新落地的龙头项目之一,万洋科技众创城(首期)规划用地约151.42亩,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当前正建设25套5层定制厂房和3栋高层标准厂房,以及研发中心、宿舍用房、食堂、产业园商业配套区等,目前已有452组医疗健康、电器机械和器材设备行业的意向客户洽谈进驻。
万洋科技众创城(简称“万洋”)有关负责人表示,万洋通过招商、建设、运营“一条龙”的运作方式,首先用批量、低价模式让中小企业能购买起厂房,同时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让中小企业能享受到集团级金融产品及利率,助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再通过万洋专业服务,让入园的企业家解放精力,安心做产品,专注搞发展,而像厂房建设、招工、政务对接、政策申报等系列的工作都由万洋团队来帮助企业解决,真正地做到企业投资兴办厂房“只跑一次”,助力当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揭阳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揭阳高新区“一核三区九园”,推动揭阳创新型发展从“跟跑”向“领跑”转变,依托揭阳高新区,助力揭阳打造广东沿海经济带上的现代化科创高地。